被讨厌的勇气

作者:岸见一郎
 
由于不想到外面去,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。人是先有了“不出去“这个目的,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。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。
 
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”不幸“。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,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,而是因为你认为“不幸”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“善”。你之所以无法改变,是因为自己下了“不改变”的决心。
当lia把鼻塞东西藏起来,我停车后就大发雷霆,事情就在自己的认知里过火了才会不假思索地发怒。
 
下定了“不要喜欢自己”的决心,所以你才知道看缺点而不看优点。首先请你理解这一点。平时要多了解自己的内省,或者提问对方让对方自己思考的她自己优点的是什么。
 
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。自卑感,当你拥有缺陷和不满时候,自己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,为什么会导致出现假想敌。身高看成优点还是缺点,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。正因如此,我们才可以自由选择。我无法改变客观事实,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。
 
人生遇到问题不能逃避。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,必须勇敢去面对。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,也要首先选择面对。最不可取的就是在“这样”的状态下止步不前。
 
如果想一想与处于恋爱关系的人分手时候的情况。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,过了某个时期之后,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。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,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让你生厌,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,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。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“结束这种关系”,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,所以才会那样感觉。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,只是自己的“目的”变了而已
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期待而活着。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,在意别人的评价,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。
 
如果人际关系中“回报思想”存在,那就回产生“因为我为了你做了这些,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”这样的想法。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的相悖的思想。我们几不可以寻求回报,也不可以受其束缚。
 
即使有人不喜欢你,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。并且,“应该喜欢我”或者“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”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。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。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,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。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,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。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。“不想被人讨厌”也许是我的课题,但“是否讨厌我”却是别人的课题。即使有人不喜欢我,我也不能去干涉。
 
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“自己有位置”的状态,就叫共同体感觉。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。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”我”。这并不意味着我居临于世界的中心。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,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、是整体的一部分。我们是共同体的一部分,不是中心。
 
表扬这种行为含有“有能力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”这方面的特点。“表扬”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众向关系。平等是横向关系。不自信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。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“自己没能力”的信念。
 
用“谢谢”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,或者用“我很高兴”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的真实喜悦的话。这才是横向关系,平等关系。最重要的是不”评价”他人,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。如果能建立起横向关系,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、尊敬或喜悦的话。谢谢不是一种评价,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。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,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奉献。
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“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”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。之前讨论到的“共同体”感觉或“鼓励”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。
 
请不要用“行为”标准而是用“存在”标准去看待他人:不要用他人“做了什么”去判断,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。假设您母亲遇到交通事故,你根本不会考虑母亲“做了什么”之类问题,你会感到只要母亲活下来就无比高兴。
 
看似像线一样的人其实也是点的连续,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。我们只能活在“此时此刻”。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“此时此刻”。
 
自卑感的问题是我如何看待这种自己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。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“客观性事实”而是“主观性的解释”。与他人的比较、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,带来了自卑感。
自己产生假想敌,会容易有自卑感
 
爱是人生唯一的“两个人共同的课题”。爱的本质既不是利己地追求“我的幸福”,也不是利他地期望“你的幸福”,而不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。为了获得幸福生活,就应该自我消失。
 
“去爱的生活方式”便是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,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,实现真正的自立。因为,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。爱是自立,是成熟。正因为如此,爱非常难。
 
“命中注定的爱人”根本不存在。我们可以爱任何人,爱是一种决心、决断、约定。
 
自我接纳,不是自我肯定
 
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他人的关心,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。这需要一下三点做起“自我接纳”“他者信赖”和“他者贡献”。
 
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,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。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,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“这次只是运气不好”,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,这就是自我肯定;与此相对,在诚实地接受
60分的基础上努力思考“如何才能接近100分”这就是自我接纳。
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。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,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。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,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。
自我接纳。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“自己能做到的”和“自己做不到的”,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,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。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,而要做到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。他者奉献并不是“我”而为他人效劳,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“我”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。
 
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,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了什么,并积极地加以实践。
Back to top